51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51看书网 > 大明之五好青年 > 第四三三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

第四三三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这是绝对不行的,谁敢再这么做,那刚才那颗人头就是下场。

钱公?”

杨信说道。

“老朽,老朽尽力而为。”

钱公说道。

“不是尽力而为,而是必须做到,哪怕你们钱家没有这么多存粮,花钱去外地买来再卖,也必须得给我做到。”

杨信说道。

钱公还能怎样?

杨信都把东山王家的那颗人头摆上了,他可不认为杨信会不敢把他的人头同样摆在桌子上,王家可是出过状元的,他钱家还不一定比得上王家,再说杨信也没把他逼到绝路,五万石而已,对钱家不值一提,少赚点就少赚点吧,八钱一石也不是说不赚钱,总之他除了接受也没别的选择。

“那么诸位,这里有份单子,这是你们各家的。”

杨信掏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名单说道。

紧接着那些世家名士们开始传看,这上面是他们各家该的份子,捐粮,平价售粮的份额,总的来说都还符合他们各家情况,不算太难为他们,只不过是让他们不能趁机发财而已。当然,他们仍旧很亏,因为这次水灾他们的田租也不可能收到了,就连秋收都不会很多,今年他们的存粮会大量损耗,对于目前还在支撑团练的他们来说就很肉疼了。

原本还计划对团练进行扩充呢。

但现在别想了。

能维持住目前的团练实力就不错了。

“杨都督,顾家会照做的,现在老朽可以走了吧?”

顾天叙最后一个看完,然后把名单往旁边一推,阴沉着脸说道。

“笋洲公请便。”

杨信说道。

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告辞。

这就可以了,他们总共认捐了四十万石,这些米可以在最短时间分到灾民的手中,四十万石可以让这三县灾民支撑一个月,而一个月后基本上外地的米就可以大量涌入了,八钱一石的限价,那些士绅同样平价出售的大米保证市场上的供应量,基本上就可以维持正常了。说到底苏州不是纯粹农业城市,这是大明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,苏州灾区最大的问题就是城市工人太多,这些工人本身就没有存粮,但手中并不缺少买米的银子。

他们怕的只是士绅囤积居奇,让粮价飞涨到他们无法承受而已。

一两六钱很高了。

上次水灾也涨到这个价格。

虽然这个价格对于北方来说,只是一个正常略高的价格。

不过到崇祯后期,就连这一带粮价也暴涨到二两以上,但那次就不完全是士绅囤积居奇了,而是整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已经严重不足,那时候几乎已经可以说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。

这次水灾根本不值一提,因为本身就在一个完好的基础上,但接下来这样不断发生的灾害,会迅速掏空蛀蚀这个基础,那时候当灾害再次降临时候,哪怕就是这样等级的,也一样会造成毁灭。这次可以让士绅们拿出四十万石,可明年如果继续发生此类灾害,再想让他们拿出同样的,他们也拿不出了,他们的确都有存粮,但只要连续三年这样的灾害,地主家也一样没有余粮了。

就是真把他们人头摆在桌上,他们也一样拿不出了。

银子他们的确不缺。

但粮食那时候他们真得也无能为力了。

明末的旱灾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把江浙湖广产粮区全部囊括,这一带不是一年两年,而是整整持续了七年,就像一片死亡的阴云般,在整个从太湖周围到洞庭湖周围,从浙江南部到淮河沿岸,就这样不停游荡,这个地方稍微喘口气另一个地方就大面积绝产了。

最终在这漫长的七年里,把这片原本主要产粮区的元气耗尽。

当然,北方更狠。

但北方终究不是主要产粮区。

真正彻底毁了大明的,就是这片产粮区元气耗尽。

而且不是普通干旱,在明朝这段时间有历史记录的三百个旱灾县里面,一百七十个是完全绝产的赤地千里模式。

而明朝总共一千一百个县。

全国有历史记载的,近三分之一的县大旱,五分之一的绝产,这还不算那些没有历史记载留下的,那时候是真的地主家也没余粮,明末的局势不是说朝廷有银子就能解决,有银子没粮食有什么用?就这个旱灾等级,意味着至少三千万人没有粮食可吃,别说是明末了,就是现代突然出现三千万人颗粒无收,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会造成重创。

外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因为目前东南亚所有国家加起来,也没有三千万人口。

他们哪有那么多余粮?

所以关键并不是银子,而是粮食。

“这罐头厂建设不能停啊!”

杨信叹息道。

唯一的最现实选择就是海洋,当然,不只是海洋,还有长江和沿岸那一座座湖泊,或者说里面的鱼类,尤其是捕鲸业,北方的确不多,但南方沿海并不缺少捕鲸场,比如说徐闻一带一直就在捕鲸,甚至把鲸油当贡品,而台湾南部同样鲸鱼众多。

没有粮食?

那就吃肉糜吧!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